top of page

農村「蕈」壇之光 六年級生回嘉推展食農教育

穿梭於杏鮑菇工廠內,六年級生的余翊嘉正帶領鄰近小學孩童參與食農教育體驗,除了分享杏鮑菇生長過程及簡單食品營養知識以外,也帶領孩童了解蔦松社區的產業歷史。幾年前返鄉的他,藉由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政府計畫經費、資源,與社區發展協會一同合作,期望透過改善地方軟硬體設施之外,藉由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扶植在地人的就業能量,共同推動食農教育、在地產業,讓青年人口外移的家鄉,逐漸找回流失的農村色彩。

 

(蔦松社區專案經理余翊嘉,帶領國小孩童參觀杏鮑菇工廠。)

  

  已過不惑之年的余翊嘉是嘉義縣東石鄉蔦松社區在地人,大學時期前往繁華的台北求學、工作近十年,當時身為銀行金融專員的他,因歷經金融風暴及厭倦都市快節奏的生活,便決定回到家鄉。返鄉以後,發覺以農為業的蔦松社區青年人口外流嚴重,加上生活環境與城市差異過大,各式社區建築、步道等硬體設施老舊,於是與社區發展協會一起申請各式政府計畫籌措經費,一點一滴改善環境。


  蔦松社區為傳統農業型社區,早年以種植雜糧為主,隨著產業變遷及青年人口的外移,現今農地多休耕或轉型為有機農業,而杏鮑菇、黑豆、花生等農作,便是社區轉型過程中較成功的作物。109年時,時任社區理事長因時常提供在地工廠就業機會,機緣下與就業中心有了聯繫契機,輾轉了解到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,有助於地方就業及產業發展,便決定找尋合適人才協助申請、執行計畫。



(蔦松社區農產之一的杏鮑菇,透過加工製成口感Q彈的杏鮑菇丸。)


  受到理事長的邀約:「因為社區需要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人」,擁有相關經驗的翊嘉便想說「試試看吧!」接下職務後,便擔任起多元方案計畫的專案經理,帶領多位中高齡的二度就業婦女組成多元團隊,從最一開始社會型到經濟型計畫,他們一步步提升社區的軟體面向,像是規劃老人共餐食堂,提供獨居長輩一個社群交流的地方;開辦食農教育,將在地農產知識及文史傳承給鄰近教育場所;參加展售市集與開發加工農產品,延長保存期限之餘也能創造更大經濟效益。


  執行多元方案計畫至今也快3年,談起執行過程中發生的趣事,余翊嘉笑著說:「有時候帶食農教育體驗活動,聽到小孩給予正面回饋,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。」他也提到,因為有了多元方案計畫的資源導入,讓食農教育能夠結合地方人文與產業特色,提供鄰近學校食農教學場域,讓地方學子可以透過參觀體驗機會,了解屬於蔦松的農村產業,更透過多元就業的資源逐步打開蔦松社區的能見度,讓來訪的遊客了解到,原來在嘉義的偏鄉有一群人正在努力耕耘,也是另類的「蕈」壇之光。


(透過參與市集展售,余翊嘉將蔦松社區的農特產持續推廣出去。)

3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